佛陀,這是印度古代梵文的音譯。
佛陀,含有自己覺悟、覺悟他人、覺悟一切而無所不知無時不覺的意思,所以,又被稱為一切智人或正偏知覺。
佛陀,簡譯為佛,是在我們這個世界,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西元前六二三年),生於印度迦毘羅衛城的釋迦太子,成道之後,稱為釋迦牟尼。釋迦是族姓,意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對於聖者通用的尊稱,意為寂默。這就是佛教的教主。
但是,從釋迦牟尼的言教中,使我們明白,在現有歷史的記載中,雖然只有釋迦一人是佛,可是過去久遠以前,這個世界曾經有佛出生,未來的久遠以後,這個世 界仍將有佛出生,現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的佛存在。所以,佛教不以為佛陀是獨一無二的,佛教承認過去、現在、未來,有著無量無數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 人,所有的有情眾生(動物),不論已經信佛與否,將來也都有其成為佛陀的可能,因為佛教相信:佛陀是已經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 聖雖有不同,在本質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將佛陀當做唯一的神來崇拜,也不承認另一個宇宙的創造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無神論者。
節錄自 聖嚴法師著《正信的佛教》
佛、菩薩
一、佛 「佛陀」的意義 「佛陀」 是梵文,簡稱為「佛」,意譯「覺者」。眾生需要經由長期的修習才可得到這最高的果位。 「佛陀」的意義有下列三種: 一、正覺:能夠如實地明白一切事物的性質和相狀;把煩惱除去,脫離生死的束縛,不再輪迴。
眾生在六道輪迴中,縱然修了善業,生到天道去,但將來福報盡了,仍須再受生死,而佛果己經超過了人、天這二道。
二、正等覺:佛除了自己覺悟,更能夠宣講種種法門,等地教化眾生,永不厭倦。 阿羅漢、辟支佛只求解脫自己的生死束縛;佛陀的利他精神和他們的自利精神相比,佛陀的慈悲和願力便偉大得多了。
三、無上正等覺、佛自己覺悟,又能使眾生覺悟。這兩種智慧和功,行都達到最圓滿的境界。 菩薩雖然也有正覺、正等覺,梵文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眾生皆成佛 釋尊在成道時曾說:「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着,不能證得。」這是說一切眾生都都有佛性,都可成佛,只是他們在無始以來,被煩惱纏縛 ,障蔽了佛性,不斷地起惑造業,於是招致生死輪迴的苦果。 我們若能不斷修行,達至內心清靜、智慧煥發,這樣,佛性便顯現了;當達到圓滿境界,便稱為佛。
二、菩薩 「菩薩」的意義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意譯覺,「薩埵」意譯「有情」。它的意義有二:從自利方面來說,菩薩是己覺悟的眾生;從利他方面說,菩薩要使眾生覺悟。所以菩薩是既覺悟 ,又能教化眾生的人。
修行的方法 要成為菩薩,必須先發菩提心,即發出堅定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其次就是實踐六度和四攝的法門,藉以屐行上述成佛的誓言。 修行的階段 在菩薩修行的過程中,根據智慧和功行的深淺,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一、地前菩薩:「地」就是階段。菩薩由「初見道」至成佛共分十個階段,稱為十地。 初地前的菩薩,在發菩提心之後,積集福德,修習禪定,並在禪定中觀察真理,以增進智慧。 因為功行尚淺,未入初地,故稱為「地前菩薩」」。
二、地上菩薩:當地前菩薩功行成熟時,福德增進了,在禪定中洞察真理,便登上第一階段―初地,即己入「聖人」的境界。菩薩登地後,再努力修行,漸次證得其後的九地 ,到了十地圓滿,便成為佛。由登初地至成佛之前,統稱為「地上菩薩」。
節錄自 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學課本
original text from : https://www.hkbuddhist.org/zh/index.php
original photo : https://unsplash.com/@grakozy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