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章閱讀  BLOG

學佛與佛像

身為佛弟子,平時除了常到寺院禮佛、聽經聞法及參與法會共修以外,如果因緣具足,亦可在家中設置佛堂。


(一)家庭佛堂的重要與功用


設置家庭佛堂不但方便自課修持,而且具有如下幾點殊勝的意義與功用:


1.具有安定人心之效:在家中設置佛堂,不但表明自己是佛弟子,有了信仰的皈依處,也說明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與尊重。而且家中有佛堂,正如同佛菩薩常隨我們左右,給予加被,給予我們依怙,能產生安定力和安全感。


2.具有弘法度眾之用:家中有了佛堂,這是非常榮耀的事,若遇到親朋好友來訪時,可以引領參觀佛堂。若有信仰者,可以請他們上香禮拜,彼此在佛法上有思想的交流;若是尚未起信者,可藉此機緣詳細解說佛前的莊嚴及法物的名稱和用途,並稱讚諸佛菩薩的功德、佛陀的偉大及信佛的好處等,使其對佛教有初步的認識,留下美好印象,待因緣成熟時,自能得度。


3.提供課誦自修之所:佛堂可以提供我們早晚課誦、禮拜、禪修、研讀經書等修持的功能,藉由在佛堂的修持,可以去除煩惱,改變氣質,增長福慧,淨化身心。


4.令不忘失修行之心:佛弟子若因忙於事業或因住家遠離寺院等因素,無法常到寺院共修,則可能會漸漸與三寶疏遠而忘失菩提心,正如人言:「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天邊。」如果家中有了佛堂,則時時刻刻與佛同住,提醒我們不忘初心,精進不懈。


(二)如何布置家庭佛堂


家庭佛堂的布置以簡單、莊嚴為原則。如何布置?提出以下方法,以供參考:


1.佛像:供奉於佛堂的中央,大小應與佛堂配合。如:


(1)釋迦牟尼佛


(2)三寶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


(3)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4)華嚴三聖(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5)觀世音菩薩


(6)地藏王菩薩


(7)阿彌陀佛


供奉佛菩薩聖像宜簡單莊嚴,不論是坐像、立像、臥像,皆可擇一供奉,切忌紛然雜供,有失莊嚴。


2.供器:供桌上可擺設花瓶、燭台、燈台,宜左右對稱;香爐放中間,早晚上香;淨水杯一個或三個,早晨供奉茶水。


3.法器:可準備木魚、大磬(或引磬),敲打時切莫擾亂他人。


4.經書:課誦本可整齊放置佛前,保持佛堂的潔淨莊嚴,亦可收藏,課誦時再請出。假若佛堂有空間,最好能設一個經櫥,凡佛經、佛書、佛教雜誌等,都可陳設其中,供人閱讀。


此外,供桌前面圍上桌圍,掛上莊嚴布,供桌兩旁亦可掛幢幡,佛前可置拜墊,以利禮拜或課誦用。



(三)設置佛堂注意事項


家中欲設置佛堂或已經設立佛堂,應注意下列事項:


1.設立佛堂時,只要選擇一間清潔乾淨、光線充足、安靜不吵鬧之處即可,不一定講求富麗堂皇,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虔誠、恭敬的心。


2.如與家人或同事、同學等共住一處時,應徵得大家同意,始可設置佛堂;若他人不同意時,可以收藏方便的佛像代替,於課誦時請出,課誦後再收藏,不宜勉強設立佛堂,以免引起他人的困擾。


3.設立佛堂不須特別選擇吉日吉時,也不必看地理方位,只要心存誠敬,則「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


4.供奉佛菩薩聖像可用紙繪、木刻、銅鑄等,只要大小式樣莊嚴,令人心生恭敬即可。


5.有佛桌者,可擺設法器、花瓶、燭台(或電燈燈台)、香爐、淨水杯、供果盤等,物品可增可減,只要對稱、莊嚴即可。


6.佛像左邊或右邊均可供奉祖先牌位。


7.家中有人往生,佛像無須遮蔽。


8.佛堂不可借作扶乩問卜之用。


(四)家庭佛堂的禮儀


家中既已設立佛堂,應視同在寺院的殿堂,遵守佛堂的禮儀:


1.佛堂中的一切物品,包括佛像、法物、拜椅、經書、花香燭果等供品,皆應整齊有序。


2.供花不一定要日日更換。凡遇佛菩薩的紀念日時,得準備供飯、素菜供養。


3.最好每天有定時的早晚課誦,至少早晚也須燒香(早上可上供水),日日不輟,持之以恆。


4.佛堂、供桌、香爐、燭台,應常常清理打掃,以保持佛堂的清淨莊嚴。


5.清理佛堂、佛桌時,應有專用的布、水桶等,不可與他處共用清掃用具。


6.佛堂乃清淨莊嚴之處,為禮拜、課誦、禪修、研讀經書之修持用,不宜於中嬉鬧談笑、宴客飲食等,以免有失對佛菩薩的恭敬。


7.外出前、回家時,應到佛前禮拜,如同向家中父母長輩稟告、請安,以示對佛菩薩的感謝、恭敬、繫念之心。


8.佛堂內應保持光線明亮。外出前,應將油燈、香燭之火熄滅,以保安全。


9.法器乃龍天耳目,課誦時欲司犍槌,亦當如法,聲音宜小,以免干擾左鄰右舍或家人,引起他人反感。

 
 

佛像


每間佛廟都有供奉佛像,有廟自然有佛,這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但讀者諸君是否知道,釋迦牟尼在世之時,乃至於釋迦牟尼圓寂後佛教誕生並興起的六百年間,佛教徒一直不繪佛相,也不立佛像,這是因為他們緊緊地遵從釋迦牟尼的遺訓,不行偶像崇拜之事,所以不會繪畫或雕刻釋迦牟尼的面容。


但是人們還是對佛陀憶念不忘,所以在佛陀造像產生之前,佛教信眾是透過興建佛塔(stupa)來紀念佛陀的。在印度各地早期的寺院,都可以看到僧房是緊鄰佛塔而建,僧人每天於佛塔前右旋繞行以表禮敬。僧人與信眾更以精美的雕刻來裝飾佛塔,雕刻中多是佛陀的本生故事(Jataka)與生平事蹟,具有濃厚的教化意味。佛教徒避免以人的造型來表達他們所景仰的佛陀,而都是透過象徵手法來表現佛陀的存在,例如以法輪(Chakra)象徵「說法」,以菩提樹(Bodhi tree)象徵「成道」,以菩提樹下空著的座位(Empty throne)或佛陀的腳印(Buddha’s footprints)來象徵「佛陀」等。佛教藝術史稱這段時期為「無像時期」(aniconic phase)。

佛陀雕像的出現,始於西元一世紀的印度北方,那時正藉大乘佛教之興起,而最早創造出佛像有兩個主要地區:犍陀羅(Gandhara,即今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一帶)與秣菟羅(Mathura,即今印度中北部)。兩個地區都位於古印度貴霜王朝(Kushan Dynasty)領域之內,但藝術風格卻迥然不同。


有學者指出,犍陀羅藝術風格主要來自於希臘古典世界。這是因為犍陀羅曾被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征服,這促成印度與希臘文化進行了多個世紀的交流。也有學者指出,把佛陀塑成神像,當作神明來頂禮膜拜的概念,也是從希臘的神話文化中啟發出來的。這時候,佛陀不再只是一位得道的智者,而是一位被教徒供奉的神明。根據碑銘記載,當時的貴霜王朝國王迦膩色迦王曾讓希臘工匠來製造佛像。從一些出土文物來看,犍陀羅風格的佛陀確實看起來像長著太陽神阿波羅相貌的希臘哲學家,它們 造型精細,姿態高雅,安靜沉思,深目薄唇,鼻樑高直,一頭捲曲的波浪髮型,呈現濃厚的希臘風格。


而在秣菟羅地區出土的佛像雕塑,則帶有強烈的印度本土風格。有研究指出,早期的秣菟羅風格造像是參照印度教天神如夜叉(Yakṣa)的形象而來。秣菟羅造像風格承繼傳統印度的薄衣貼體、寬肩厚胸、魁梧健壯、螺髮豐頰等造型特徵,與犍陀羅佛像衣質褶紋厚重粗獷、沉靜內省的風格形成強烈對比。


秣菟羅的雕刻師為了突顯佛陀的神性,於是在佛陀身上刻上某些佛相的特徵﹙Lakṣaṇa﹚,例如兩眉之間有白毫﹙Ūrṇā﹚,頭上有佛頂髻﹙Uṣṇīṣa﹚,大而下垂的雙耳,手掌與腳心有法輪﹙Dharmachakra﹚等,把佛陀雕塑成一個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神明。


隨著崇拜佛像盛行,佛傳故事的雕刻不再以象徵符號來代替佛陀,而是直接以寫實方式來刻畫,這就是佛教藝術史所講的「佛像時期」 (iconic phase)了。

 


 

original photo :

15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